还记得那位突然被川大“别了”的美国人何伟吗?
不要误会,不是何伟要做汽车销售了,而是他要卖掉自己的车了。
何伟,美国人,本名彼得·海斯勒(Peter Hessler),2021年7月离开中国、离开成都、离开他十分留恋的四川大学,当年他走得很仓促,连自己的爱车都还没来得及处理,亦或他想着有一天还能回来,还可以开着车继续“寻路中国”吧,然而,最新的消息是,他已经打算卖掉自己的四驱CRV了,他的车刚开了有1万公里出头,还很新,不过,时下市场低迷,但愿能卖个好价钱吧。
如此看来,他重返中国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。从“寻路中国”开始,到“失路中国”结束,也算有始有终了。
他热爱中国,喜欢跟中国的普通人交朋友——正如他要给自己取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“何伟”——叫这个名字的中国人,没有几十万,也一定有十几万,就是那么的普通。
而跟他选择的名字一样,何伟对于国家领袖和各种重大事件关注度属实不高,他最爱做的事,其实是引导美国人去了解到那些“不起眼”的中国人,努力想要美国读者明白中国并给予尊敬。
中国的顶端不具有代表性,中端和底端才极具代表性。让美国人了解普通的中国人,才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中国。
1969年6月14日,何伟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。27岁时,他来到中国,并开始学习汉语。
他来到一个叫涪陵的地方,刚开始显得有点傻,因为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。他跟人采访,说:“对不起,我不懂啊,你可以再告诉我,你可以再说一下。”
这很自然,在中国有好多人很有耐心,如果是个外国人,如果还是作家,他们就更有耐心。而且每一次他们回答,何伟可以发现新的东西,新的细节。
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采访中,何伟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,慢慢的他发现自己爱上了涪陵,也爱上了中国。
许多中国人读过何伟的书,会感觉平时是闭着眼生活,读过后是开眼看中国——
2019年8月,他又全家回到中国,搬至四川成都,并于同年秋季起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,教授的内容就是非虚构写作,他想让更多人学会用真实而又有趣的文字记录被忽视的历史细节。
何伟热爱中国,他前后在中国度过了共十多年的时光,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进步和文明,他也亲身参与了中美的友好交往,并且改善了美国大众对中国的看法。他被《华尔街日报》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。
为此,先知书店诚挚推荐“何伟纪实作品三书”:《江城》《奇石》《寻路中国》。对中国读者来说,一切都是熟悉的,又是陌生的。由于书中感触点太多,几乎每页都有:
读得快的读者说:太流畅了,就算我状态差到什么书也看不进去了,何伟的书也能一口气读五百页。
读得慢的读者:断续读了两个月,不是因为不好读,恰恰相反,是太好读了以至舍不得很快读完。
《南方人物周刊》: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,是连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。
柴静:何伟写出了我熟视无睹的中国,和那种亲切的酸楚,那个酸楚就是剧变的实质。